2023年7月7日上午,骄阳似火,笔者与几位朋友一道在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翰石村采集史料,在问及该村村名起名由来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学海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该村在宋朝时期名为“柏木村”民国时期称“桂兴大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与广安县桂兴镇“桂兴大队”同名,遂更名汗石村。汗石村的得名源于该村有一墩巨石“扁担石”。该石高10米、厚3米,一段垂直插入土中,型似半截扁担,当地人称之为“扁担石”。据当地人描述,“扁担石”遇晴热天气就会“流汗”(实际上是石头里面的水分遇热外渗的物理现象),故一段时间该村名称“汗石村”。相传,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普降大雨,灾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再度委任清正为民的王德完到南方治水。王德完受命于危难之际,朝廷没有拨付赈灾的银子,他只得自己肩挑一匹岩前往南防治水。解救灾民心急,疾行赶路、岩重、途中扁担忽断,一节掉落于现在的“翰石村”。王德完曾在翰林院任职,后来在他的故乡,人们习惯称他“王翰林”,因扁担石”起名“翰石村”。
据史料记载,王德完是明万历进士、户部尚书,是广安唯一列入《明史》的人物。
王德完(1554—1621),字子醇,号希泉,广安州(原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现前锋区护安镇双碑村)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32岁时高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因他忠于职守,政绩显著,后担任兵科给事中、户部侍郎等职。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多次上疏痛陈时弊,以敢言名于时,其逝后被朝廷谥封为户部尚书。《明史·王德完传》用“直声震天下”五个掷地有声的字,形容他的直勇忠诚。
良好的品行修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王氏家族有家规二十四字——“勤耕苦读,俭省修身;仁爱廉洁,直勇贞诚;忠孝传家,勿堕家声。”
王德完的先祖王宾是明代永乐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浙江巡按御史,诤谏直言。后落户广安北仓沟紫金山。其忠诚耿介奠定了王氏家族的忠孝家风, 王宾的后人门皆承袭祖德宗风。王氏子孙中,进士翰林二位,登贤书者六位,明经进士十多个,秀才多名,都曾在紫金山栖居,前后数百年。
据明东阁大学士朱赓在《赠淑人王母杨氏墓志铭》中记载,王德完的父亲王梁在紫金山草创了私立学堂,培育了王德完等众多人才。在其悉心教诲、严格课读下,其五子皆入黉门,除第四子“有才情而不寿”外,次子王德进成明经进士,三子王德光、五子王德完,兄弟同榜中举,“三凤”栖居紫金山。在龙头街口,立了一座“三凤齐鸣”的石牌坊。其后,王德完中进士,历都给事,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因其“直声震天下”,卒赠户部尚书,晋光禄大夫,再建一座“王都宪坊”。
王宾至王梁几代,都非常清廉。王宾曾在云南宜良任县令,宜良县志就曾记载王梁“一官如水”的良好官风,卸任时,甚至连云南回广安的路费都凑不齐,最后是他的妻子变卖了自己的首饰钗环才有了盘缠归故里,其清廉可见一斑。
先祖及父亲的良好官德,已随家族的传承浸入王德完脑中;母亲的谆谆教诲,更是鞭策他时刻不忘勤耕苦读,以及后来的为官清廉。王德完的母亲杨氏,每日鸡刚叫就催促儿子们起床读书,并训诫儿子“汝父教汝侪,为华膴地耶!借令当言若怯,持法若违,无论负天子,如先君子何?”教导王德完几兄弟,当官要清廉,敢于为民请命,立身行事,不辜负皇恩,要对得起先祖的教导。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王德完从小树立起为民清廉的德政思想。万历十四年,王德完经庭试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六年十二月,成为“给事中”,即谏垣“言官”。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其奏疏中,改善民生类占了多数。他曾在上传给皇帝的《陈治安第一要义疏》中说道:“国家兴亡,在于民心之向背,不在甲兵之强弱,财赋之盈虚。”由此可见其为民思想根植于脑海。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 王德完中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等职,其间常上疏奏议谈治国之见,直言敢谏,半年上数十疏,悉军国大事,多被采纳。寻迁户科都给事中,主张厉行节俭,开源节流,以备国用。累迁户科都给事中,上筹划边饷议,言:“诸边岁例,弘、正间止四十三万,至嘉靖则二百七十余万(今三百八十余万)。惟力行节俭,足以补救。盖耗蠹之弊,外易剔而内难除。宜严劾内府诸库,汰其不急。又加意屯田、盐法,外开其源,而内节其流,庶几国用可足。”时弗能用。
万历十九年(1591年),侯继高(一位驻守广东、浙江沿海的抗倭将领)任职期间,不仅亲临战场英勇杀敌,战功卓著,而且十分重视军事基地的建设和军备的修造,如万历五年(1577)驻守南澳岛时,由于该地介于粤东与闽南之间,处于东南沿海要冲,他在副总兵晏继芳于万历四年(1576)修建总兵衙署的基础上,增建总兵府后楼,完善了总兵衙署,使之成为掌控闽、粤、台重要军事基地的指挥中心。同时,又“躬亲监督”修造各种战船,从物料选购,到船只竣工,逐舱、逐板、逐缝一一为理,大大改善了柘林、玄锺二水寨舟师装备,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引自造修福穿略说)。遭到兵科给事中王德完弹劾:“闽、越总兵刘大勋、侯继高皆骄纵不简,谋勇无闻,宜会荐将才,就近速补。”神宗下令革去刘大勋的职务,而命侯继高“策励供职”,万历十九年八月癸巳朔,侯继高仍以“钦差镇守浙江等处地方总兵官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官职,肩负浙江地区防倭抗倭的重任,战斗在防倭抗倭的最前线。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日本气势汹汹,公然出兵侵略朝鲜。王德完见日本步步紧逼 ,深感忧虑,担心朝鲜被日本侵占,进而威胁到大明,便奏请皇帝减免朝鲜贡品,让其增强国力,及早赶走日本侵略者,解除大明的后顾之忧。有谗臣极力反对,说我巍巍大明,谁敢妄想侵占?王德完如此说长道短,是长他人志气,故意诋毁大明皇帝,有里通外国的嫌疑。神宗听信谗言,一气之下罢了王德完的官。
倭寇久躏朝鲜,再议封贡。万历二十一年(1593),朝廷再议对日本封贡,王德完即上疏言:“封则必贡,贡则必市,是沈惟敬议经略(宋应昌),经略误总督(李如松),总督误本兵(石星),本兵误朝廷也。”力反封贡,后封贡果不成。日本侵略朝鲜期间,他奏议减免朝鲜贡品,以增强朝鲜抵抗日本的经济能力,神宗不纳。不久,他称病回乡。
正当年富力强,只在朝廷为官两载,岂不愧对自己十年寒窗,二十多年的苦苦钻研学问,满腔热血与一身本事尚没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不能就此消沉下去。王德完回到广安后走村串户,了解民间疾苦。由于当时朝廷内忧外患,赋税繁多,民众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德完虽尽力给予难民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岂不杯水车薪,远远不济于事,整天闷闷不乐。王德完的家人见他整日忙于调查研究,扶危助困,家庭经济受累于此,人也日渐消瘦,加之向朝廷上疏民间的种种危难,举报地方官员的件件劣迹。家人怕他再惹事端,就千方百计阻止。老父老母叫他适可而止,妻儿跪在他面前,求他不在其位,莫谋其政,劝他不要惹火烧身,以免连累他人,让全家平平安安过日子。王德完知道家人对他的好,表面答应,可暗地里仍我行我素,气得儿女大哭,妻子暗暗落泪。
明神宗二十八年(1600),朝鲜沦陷,日本想以朝鲜作跳板,驻兵临近中国的朝鲜边境,并不时寻衅,制造事端,妄图侵占明朝疆土。与王德完同政见的大臣,再度提出王德完对日本侵略朝鲜的奏折,说王德完有远见卓识,对问题认识有预见性,王德完的提议,完全是为大明的社稷着想,是一位忠臣,不应罢了这样臣子的官。神宗皇帝想想王德完确实没有什么过错,重新下诏起用46岁的王德完到兵科任职。
听说王德完又要去做官,老父及妻儿均要求他彻底改变性格,稳重行事,说话做事不要直来直去,惹上事端,自身性命难保,全家也会遭到连累,甚至殃及族人。王德完看全家人都为自己泪别,也忍不住喉硬眼酸,心头发紧,点头说:“我记住了。”哪知王德完一到任上,看到朝廷上下更加腐败,皇帝不理朝政,满朝官员,文恬武嬉,争权夺利,国事无人问津。他更加气愤,连夜写成《拯陈国计匮管疏》,历数朝廷滥行开支,致使国库空虚,民众负担太重造成城乡凋零局面的种种表现,指出再这样下去的危险性。他还向皇帝提出六条除弊兴国大计。
王德完的箴言直谏被神宗认为是大逆不道,遂将上任之后还没有做几件实事的王德完削为庶民。
神宗不听忠言,许多忠臣渐渐疏远了他。奸臣趁机挑拨离间,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加上连年水涝、干旱、地质灾害、瘟疫等不断,无数灾民得不到安置,流浪的难民源源不断,饿殍遍地,城乡一片混乱,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贪官趁机敲骨吸髓,掠夺民脂民膏,灾民被逼揭竿而起,四处发生农民起义,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国乱需忠臣,此时的神宗皇帝又想起王德完,下诏恢复王德完官职。
王德完与众忠臣义士,拨乱反正,惩治腐败,整肃纲纪,救济灾民,安抚民心,并指出义军造反责任不在农民,而是朝廷上下的腐败所至,王德完又上疏《恭请骂中宫疏》。神宗一看,又气急败坏,砸烂茶杯,踢打太监,骂道:“这个王德完太嚣张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全不把朕放在眼中!”下旨把王德完打入死牢。
次日早朝,神宗的情绪放松,有大臣上奏到:“王大人的刚直,虽然触怒了皇上,但他是出于对大明的忠诚,对皇上的忠心。请皇上宽恕他的冒犯。”不少大臣也纷纷上奏,请神宗不要杀了王德完这样的直臣。由于群臣求情,神宗余怒未消地说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给我狠狠地打,再撵出宫去!”于是,改刑廷百杖,打得王德完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第三次罢了他的官,革职还乡。
王德完回到广安安度晚年,在城北紫金山麓修建住宅,乡人称为“涵虚园”。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神宗病重,知道天命将尽,又想起忠心为国的王德完,四度起用66岁的王德完为太常少卿。神宗驾崩,光宗即位,升王德完为都察左佥都御史,后又升为户部右侍郎。
熹宗天启元年(1621),王德完病逝,群臣百姓无不为之痛惜,《明史·王德完传》称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声震天下”。
除了为民请命,王德完还在朝廷有易储危险、群臣噤若寒蝉的时候,挺身而出,将老母弱子托付给南充的朋友,冒死写下奏疏维护国本。虽引得皇帝大怒并因此受刑,却化解了一场易储带来的灾祸。获罪下狱时,王德完害怕年迈的母亲为他担忧,写信托人转交母亲,告诉她自己虽惹怒皇帝,却并未遭受严刑,请她不要担心。“九死一生”回到家中的王德完,与母亲相拥而泣,这才将自己的遭遇告诉母亲,母亲伤心且安慰说:“我过去总是忧虑,你身为言官,像寒蝉一样,该说的不敢说,而今,你竟像鸣凤一样,声闻天下,为祖宗争光,虽受到庭杖,我又有什么遗憾的呢!”真乃母慈子孝也。
王德完为民直言进谏,导致得罪权贵,触怒龙颜,先后两次被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民谋福祉的决心,因为在他看来,“为民”即是“忠君”。
立碑育化人。在如今的前锋区护安镇双碑村二组,以前是护安西至广安、东至观塘的一条大道,大路一侧有一个寺庙。因过往客商较多,这里时常有劫匪抢劫过往商人,将抢得的财物在寺庙分脏。一度时期闹得人心惶惶,无人敢经过此路。大家都认为王德完德高望重,定有办法帮助解决过往客商和行人遭劫匪一事,于是纷纷求助王德完。如何解决众人的求助关键在于劫匪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于是王德完请石匠打了两块石碑,据见过石碑的当地村民介绍,石碑有三米高,1.2米宽.10公分厚,碑镶嵌在碑座上。两块碑并排而立,每块碑上各刻有一列字,字约莫20公分的大字。两旁刻有小字,具体刻的什么字,因该村民不识字而无法得知。此碑立后不久,劫匪渐少,直至没有劫匪出没。由此可见,碑文的大意是规劝劫匪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做害人害己之事。
也源于这两块石碑,该村取名“双碑村”。
明天启元年,王德完逝世于任上,噩耗传出,群臣百姓莫不为之叹息,被封赠为大司徒,加封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赠封为户部尚书。与他同朝为官的内阁首辅大臣叶向高在其为王德完所写的墓志铭中评价他“惟蜀之光,文忠山斗,节义文章,千秋不朽。公起蚕丛,乃与之偶……将王德完的社稷之功,与蜀川开国之君蚕丛相提并论,足见其功勋之卓著。
王德完是明万历、天启年间的重要辅臣,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在任职期为忧国忧民,先后上疏奏议数十通,弹劾权贵,针砭时弊,加强边关防守等,特别是为拯救四川人民作过贡献,对后世影响也特别大。如王德完上奏《议赈四川灾旱疏》《陈痛四川三大苦迄罢大木锐铛——明户部尚书王德》等。
王德完的事迹虽已久远,但他及其家族 “刚正不阿,清廉为民,诚信经商,亲睦友邻”等家风家训将永远激励更多的人洁身自好,清廉为政,务实为民,友善互助,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社会。(包福安 尹映梅)(来源 :“方志四川”“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本文引用了尹映梅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