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弘扬文明乡风良俗

来源: 作者:熊子翔 发布时间:2023-06-21 18:33:05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柱,在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中占有足够重要的分量;构建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活图景,离不开优秀乡村文化的引领。那么,如何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弘扬文明乡风良俗,彰显乡村生活魅力呢?

弃糟粕,扬良俗。乡村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指引,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面向未来、引领群众融入健康、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对待乡村文化要有革故鼎新的进取姿态,要敢于直面现实,回应时代要求,要摸清家底、辨别真伪、剔除杂质、抛弃糟粕、淘汰落后、革除陈旧,提取精华、留存优秀,大力弘扬乡风良俗,促进乡村和谐。如聚众赌博、好吃懒做、天价彩礼、奢侈浪费、争强好胜、盲目排外、家族势力、家长作风、封建迷信等乡村文化糟粕要根治清理;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帮衬、礼貌待客、简朴生活、进取奋斗、民主商讨、诚信待人等优秀乡村文化传统要大力弘扬和传承。

去雕饰,存本色。乡村文化是大众文化,是群众文化,与乡村社会生活高度契合。这就要求乡村文化要讲究质朴,接地气,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以浅显易懂、寓意深刻的形式表现出来。乡村文化不需要奢华包装和过度抹粉打扮,不能以高贵的姿态俯视群众、远离群众、脱离群众,那就失去了乡村文化本来面目。乡村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在乡村的土壤滋生、成长,这就要求乡村文化要有乡土气息,要与农耕文明、蚕桑文明、游牧文明、渔业文明息息相关,凸显文明形态的传承与未来。乡村文化不能割断历史脉络,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有目的的捏造,不能破坏原有装束、原有滋味,要坚守本色,服务乡村社会,滋养乡村文明风尚。

戒浮躁,重底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塑乡村灵魂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讲究策略、结合实际、满足群众需求,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不顾实际、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盲目冒进。要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一乡一策、一村一方案的乡村文化建设方略,大力挖掘乡村文化潜力,重视文化积淀和厚重文化底蕴,领略风土人情、尊重历史现实,面向群众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个性。要重视乡村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乡村文化领军人物的作用,抓好文化载体建设,标注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引领乡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乡村文化建设要扎根乡土,面向群众,融入乡村社会,要有自我革命的魄力与勇气,剔除糟粕,除去雕饰,戒急戒躁,保持本色,提升品质,焕发生机与活力,服务乡村建设,引领乡风良俗,促进乡村振兴。(熊子翔)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