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小斯(化名),对于父母的记忆,更多的是电话里的声音。小斯不满4岁时,父母因运输毒品双双入狱服刑,这些年她一直和奶奶、叔叔生活在一起。从奶奶和叔叔的口中,小斯知道爸爸妈妈在大山外的高墙内“改正错误”。 每每抚摸着家中爸爸妈妈的照片,小斯都在心里默默地期待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去看一看“真实的”爸爸妈妈。
五味交织的“团圆餐”
一次亲情会见、一顿亲情会餐,让新生的种子在罪犯的心中扎根发芽,也让一个家庭迎来新的起点。
4月18日,对邑州监狱罪犯斯某(化名)一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监狱多方协作下,斯某将与在成都女子监狱服刑的妻子曲某(化名),以及远在家乡的母亲、兄弟、女儿小斯进行亲情会餐,他的心怦怦直跳,抑制不住内心的期盼。
在焦灼的等待中,成都女子监狱民警押解着罪犯曲某来到邑州监狱会见中心,小斯终于与爸爸妈妈相聚了。
“哥,你就放心吧,家里的事有我呢。”兄弟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女儿!”斯某呼唤着女儿。对父亲的印象仅停留在照片上的女孩愣了一下,随即一头扑进了爸爸的怀抱。斯某拉着女儿的手:“看你又长高了。”“爸爸,我的学习也有进步呢,期中考试的成绩在班上排在前面去了,爸爸,您可要加油哦……”
年迈的母亲安静地坐在一旁,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桌对面的斯某和曲某一举一动。
帮教现场,一家人包起了饺子,小小餐桌盛满了亲情,同时,也盛满了来自家乡的好消息,一家人分享着民警在家乡拍摄的照片。提起家乡的变化,母亲激动地说:“家乡的泥巴路已经变成水泥路,家里也搬入了政府的安置房……”母亲的话让夫妻二人对走向新生有了更多的期待,下定决心待刑满释放回到家乡,一定要通过遵纪守法的方式、脚踏实地的劳动,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弥补未对女儿尽到的养育责任。
来之不易的“面对面”
十多年前,斯某与妻子曲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且缺乏脱贫内生动力,在“冒险挣大钱”的不良风气影响下,走上了运输毒品的不归路,法网恢恢,二人最终双双入狱服刑,一家人从此分隔三地。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母亲体弱多病和家庭经济困难,一家人只能通过电话和信件联系。
服刑以来,在民警不懈教育引导下,斯某与曲某终于认识到自身的犯罪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真心认罪悔罪,积极投入改造。
由于二人改造表现良好,考虑到因家庭困难,其家人从未来狱探视,邑州监狱将斯某纳为帮教对象,积极协调成都女子监狱,落实押解曲某到邑州监狱参与帮教活动,同时,民警驱车前往斯某家中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并请斯某的母亲、弟弟与女儿一同前往监狱进行现场亲情帮教,便有了小斯的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刻。
在这场会见的背后,是四川监狱对“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的教育改造理念的深入实践,通过加强与罪犯家属的沟通,构建正向的亲情支持系统,将法度和温度完美融合,搭建起让罪犯洗心革面、迈向新生的桥梁,不遗余力地为社会回送合格公民,持续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邑州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