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眉山东坡法院:非诉解纷,创新“抢单制”市场化模式

来源:东坡区人民法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29 17:00:12

眉山市东坡法院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创新以市场思维重构矛盾纠纷化解流程,实行“抢单制”分案模式,培育形成非诉解纷职业生态链,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良性发展。

组建队伍、制定规范,培育“市场化”解纷职业生态

1651222694(1).png

在原有以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为主的调解员队伍基础上,与市医调委、市金融调委会、四川达宽律所、区物业调委会等23家调解组织开展合作,新组建一支由63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队伍,按专业类型编入家事、民间借贷、人身损害等7个专业组,每名调解员可自由选择两个专业组,另由退休员额法官和律师为主体组建综合组,作为分案兜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管理规范,规定每名调解员每月最低调解成功5件的基本任务量和匹配相应的抢单案件上下限,按月兑现调解补助,有效避免调解员在岗不调、调成率低的问题。通过自媒体、电视台、报刊广泛宣传调解员工作成绩,对未完成基本任务数或不符合要求的调解员予以解聘并向社会公示。

1651222731(1).jpg 

诉前辅导、人案匹配,建立“一站式”非诉解纷模式

实行“以诉讼辅导为中心的登记立案”模式,打造辖区矛盾纠纷集散枢纽。严格执行立案登记制,对当事人的起诉全部予以登记并进行诉讼辅导,在辅导中劝退“不该起诉案件”、分流“不必起诉案件”。同步开展繁简分流甄别、类型审判。同时引导当事人开展鉴定评估、申请财产保全等,为后续纠纷解决打牢基础。建成法院调解中心,打造专业、权威非诉解纷阵地,在东坡区法院旁新建调解中心,建成包含7间特色调解室、办公室、共享办公工位、综合服务前台等功能齐备的专业调解场地,为非诉解纷提供基础硬件保障。名称前冠以“东坡区人民法院”,提升非诉调解公信力,将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打造为辖区矛盾纠纷集散枢纽和诉讼与非诉讼衔接中心。

1651222781(1).jpg

线上抢单、智能辅助,构建“主动式”抢单分案模式

1651222827(1).jpg 

研发“智调助手”小程序,采取调解员主动抢单接收案件并实现智能管理。调解中心导诉员将案件信息、补助标准、调解期限等内容和工作要求录入系统,推送至对应的专业调解群组和综合组,由调解员进行“抢单”认领。系统通过“12368”热线实时发送短信,提醒案件成功选定及调解补助金额情况,调解员则通过“智调助手”查看案件详细信息并开展调解工作。若出现无人选案的情况,则自动按序指定由退休员额法官、律师等组成的综合组办理。同时,“智调助手”将适时提醒调解员在20天内调解完结,30天内未调解完结将自动转立案,有效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采取竞争性委派案件模式,充分尊重调解员个人忙闲和专业特长,破除驻班调解疲态,兼顾法院与非诉解纷力量间供需平衡。

明码标价、梯次激励,调动“主动化”非诉解纷主体

诉讼辅导中,评估案件调解难易程度并确定200元至500元不等的个案补助金额,调解成功后按月发放。在案件分理中,逐档提高超额完成任务数的调解员个案补助标准,当月调解成功案件数量每超过基本任务数10个百分点,个案补贴总金额上浮10%。对连续2个月每月未达到最低抢单数量或连续3个月每月调解率低于50%的施以暂停“抢单”直至除名的惩戒。以案件基数及效果为核心,全面建立起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调解员业绩评价体系,评价得分作为调解员补贴标准上浮和续聘依据,形成解纷—激励的“马太效应”,培育调解员兼职向专职、爱好向职业进化的环境。

1651222898(1).jpg

“抢单制”分案实行以来,共计分流2822件,占同期登记立案案件的62%,抢单1597件,指定1225件,诉前调解成功1232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解纷成本有效降低,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下一步,东坡法院始终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创新,为助推审判能力现代化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东坡区法院)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