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丹棱县法院: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来源:丹棱县人民法院 作者:刘佳 发布时间:2021-09-14 17:43:15

今年以来,丹棱县法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法院部署,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线,开拓奋进、实干创新,在推动诉讼服务质量提档升级上深耕细作、持续发力。截止今年6月底,该院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估中,排名从2020年的一百多名跃居全省法院第一名。今年第三季度平台提档升级为2.0版本后,由于考核内容有较大调整,县法院排名一度下滑至全省二十余名,经过认真研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举措,经过一个多月的奋力直追,截止目前,已居全省法院第二名。为建设大雅幸福新家园提供坚实司法保障,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一是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狠抓诉讼服务考核制度化。诉讼服务中心先后完善民事诉讼先行调解制度、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制度、律师调解员工作制度、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特邀调解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共计36个,夯实多元解纷的制度基础。在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指导中心平台的指引下,诉讼服务中心落实办事公开、领导值班、岗位责任、告知提示、首问责任、监督投诉等制度化,确保年终考核有章可循。

二是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狠抓诉讼服务功能集约化。全力推动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便利群众的诉讼服务功能,集约设置导诉、立案、自助服务、保全、司法确认、鉴定评估、集中送达、案款缴退等窗口,方便群众“一站式”办理。设置“一窗通办”窗口,针对特殊人群(老年人、退伍军人、民工)进行一窗通办。设置导诉台,集中对诉讼群众开展诉讼辅导,对案件进行调裁分流;设置登记立案区,立案窗口对案件进行集中受理;设置司法保全、确认区,集中办理全院所有诉讼保全案件,对申请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快立快办;设置鉴定评估窗口,集中办理对外委托鉴定、评估工作;设置多元解纷区,新增2个云上调解室,真正实现“无接触式”远程办案,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节约当事人的时间和诉讼成本。对经特邀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积极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2021年1-8月,共委派调解案件455件,其中,调成266件,申请司法确认案件91件,自动履行案件48件,和解案件21件,放弃诉讼106;调解失败转立案189件。

三是在拓宽诉讼服务渠道上下功夫,狠抓诉讼服务方式多样化。建立“互联网+诉讼服务”的立案新模式,全面畅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立案渠道。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求,当场立案率达到99%,切实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立。大力推行自助立案服务,设置自助立案终端二维码,引导当事人自助立案,并安排专人辅导,提高自助立案效率,减少当事人排队等候时间。2021年1-8月,共计办理跨域立案 11件、微法院立案 521 件、互联网立案9件。

四是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狠抓诉讼服务立体化。为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全力打造立体化、零距离、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格局。在诉讼服务中心休息等候区,为当事人设置了饮水机、书写台、急救箱、便民伞等便民服务设施,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司法氛围。通过跨域立案、音视频在线办案等方式,推动诉讼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解决异地诉讼难、执行难,疫情期间开庭难等问题。强化协作联动,在党委主导下,共建共享网格员平台,跨层级联动办案。诉讼群众通过12368电话咨询诉讼服务事项、手机端查询案件信息、在线或自助办理诉讼服务事项已逐步成为常态,群众对多元解纷机制的认可程度不断提升,接受和主动选择诉前调解、微法院审案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比例不断提升,切切实实做到对群众“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服务要求。

人民法院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首要场地,也是展现司法形象的重要窗口。下一步,县法院将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中心审判保障功能,从以程序分流为主向实体解纷转变,全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职能精准、快速解纷的诉讼服务,努力打造高标准、规范化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为建设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贡献更大司法能量。

(刘佳)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