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赡养老人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父母偏心致赡养缺位”的家庭困局遇上“子女法定赡养义务”的刚性约束,亲情与法理的碰撞常让这类纠纷陷入难解的僵局。法院究竟如何裁决?近日,井研县人民法院成功审结一起因父母“偏心”引发的赡养纠纷,在法理与情理的平衡中,既为年迈父母撑起了法律保护伞,也为委屈的孩子解开亲情的“心结”。
案情简介
原告王某与孙某系夫妻关系,婚后育有两个女儿。王某因中风导致瘫痪在床,还伴有癫痫症状,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孙某因右股骨头坏死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日常行动十分不便。在王某出院后,大女儿与小女儿曾达成口头协议:姐妹俩轮流进行供养。然而,这份脆弱的约定很快因积怨破裂 —— 小女儿认为父母多年以来都“偏心”姐姐,自己在家庭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现在父母有需要就该只找姐姐;大女儿却感到十分冤枉,父母一直以来都是一视同仁的,说父母“偏心”也只是妹妹“小心眼”,现在妹妹为这口气逃避赡养责任,实属不该。激烈争吵后,妹妹负气离开乐山,从此与父母断了联系,由于赡养负担重,姐姐一人承受起来难以为继,二老的赡养问题愈发严峻,今年6月,王某与孙某无奈之下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两个女儿共同承担赡养义务,支付赡养费。
法院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本案中,二原告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二被告作为亲生女儿,即便因父母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子女关系,子女心中有隔阂和怨怼,都不能免除子女的法定赡养义务。结合案件实际情况,法院最终判决姐妹平均负担父母的生活费、医疗费等。
虽然判决解了“法结”,但也需要解“心结”,在诉讼过程中,法官除了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规定外,也耐心地倾听各方诉求,一方面了解“偏心”的来龙去脉,疏导妹妹的情绪,安抚老人对赡养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指出老人在平时生活中的言语、行为给妹妹带来的心理影响,劝导二老在未来生活中无论是经济、情感都尽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从源头上解开小女儿的“心结”,让两姐妹能够重归于好,重建和睦家庭。
注:本案一审判决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法官寄语
“虽然法定赡养责任不容推卸,但积压在心底的委屈与心结,同样值得被倾听和理解。”本案中两位老人,一位无法自理,一位行动艰难,既需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陪伴。大女儿多年独担赡养责任,孝心可鉴。小女儿心中或许积压着多年的委屈,那份对“父母偏心”的感受如此真切,也应当被耐心倾听与温柔体谅。毕竟,亲情从不是冰冷的付出较量,而是需要彼此体谅的共同担当。
一纸判决能够明晰赡养义务的承担,却换不来亲情裂隙的愈合。或许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的一碗水端平,但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公正的举动,都能减少子女心中的芥蒂。父母的偏心,往往会在子女间埋下积怨的种子,甚至成为赡养缺位的导火索。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多一份觉察,用平等的关爱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房,让亲情在理解与包容中流淌,为家庭和睦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