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巴中市千名干部进千村入万企开展社保政策宣讲“馨语保”行动

来源: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者:何秋莉 发布时间:2023-07-10 22:12:07

近日,巴中市启动千名干部进千村入万企开展社保政策宣讲馨语保行动,探索宣讲+服务工作模式,开展为期1年的社保政策宣讲,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社保办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力营造知保、懂保、参保的浓厚氛围,不断夯实精准扩面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

突出重点聚焦讲紧扣参保精准扩面,有针对性确定宣讲对象、编写资料和培训人员。一是明确宣讲对象。坚持问题导向性、群众需求性、政策针对性三性统一,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村(居)民四类人群为重点宣讲对象,提出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超龄从业人员等购买工伤保险、侵害社保基金案例警示、社保惠民政策等十类宣讲内容。二是编写宣讲资料。编印《巴中市千名干部进千村入万企社保政策宣讲馨语保行动宣传手册》等资料3万余份,拍摄社保宣传视频13部,撰写一封《致全市广大职工群众的参保信》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权益告知书》,编排社保文艺宣传节目,供各级宣讲队在宣讲过程中使用。三是举办宣讲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市级举办全市馨语保行动示范培训班,对60名县(区)宣讲队队长进行培训,各县(区)集中培训乡镇(街道)宣讲队队长,各宣讲队队长对成员进行培训,培训覆盖率达100%

定点联系组团讲。分级组建宣讲队定点联系宣讲对象,已开展社保政策宣讲1.3万余场次,惠及企业职工和群众19.5万余人。一是市级示范联系讲。市级组建6个联合宣讲队示范联系县(区),深入36个村(社区)、36个商超餐饮等企业或个体工商户、36个在建项目、6个新就业形态企业宣讲。每个联合宣讲队57人组成,其中市级34人,县(区)23人,宣讲对象所在乡镇(街道)根据工作需要选派人参加。二是县(区)重点联系讲。组建县(区)级联合宣讲队60个,重点联系宣讲300个村(社区)、300个商超餐饮等企业或个体工商户、60个在建项目、18个新就业形态企业。每个联合宣讲队35人,其中县(区)23人,乡镇(街道)12人,宣讲对象所在村(社区)根据工作需要派人参加。三是乡镇(街道)全面联系讲。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整合乡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等力量,组建1800余个联合宣讲队,全覆盖联系宣讲本乡镇(街道)所辖商超餐饮等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在建项目和村(居)民。每个联合宣讲队中,乡镇(街道)12人,村(社区)12人。

解决问题务实讲坚持把宣讲与服务有机结合,倾听群众呼声,助企纾困,为民解忧。一是开展宣讲调研。结合在全党大兴调研的重大部署,各级宣讲队采取召开坝坝会、宣讲互动、个别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和群众对社会保险的所思所盼所急,以及对参保精准扩面、社保经办服务、工伤预防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宣讲队发放问卷调查3万余份,召开坝坝会”6300余场次,收集社保关系接转、工伤赔付申请、参保登记、提档补差等意见建议或政策咨询2.5万条次。二是制定解决办法。各县(区)人社行政部门归口收集汇总各级宣讲队了解掌握的情况,制定帮助定点联系宣讲对象解决社保方面困难和问题的具体工作方案,建立任务、责任、时限三张清单,每月一次调度,每季度一次专题研究,动态跟踪管理。三是集中解决问题。将帮助定点联系宣讲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作为巩固和扩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任务,分类指导,统筹落实。馨语保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及时为2890余名城乡居民办理提档补差业务、320余家企业办理参保登记、3350余名参保人员接转养老保险关系,为10个新开工项目办理工伤保险。

多元融合统筹讲加强人社部门内部资源融合,构建多板块联动、全员参与的共讲共话社保政策新格局。一是融入在建项目开工第一课讲。研究出台《巴中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开工第一讲实施办法》,在建项目开工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核心制度时,将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工伤认定鉴定等社保政策纳入第一课内容,一体谋划、协同推进,帮助企业和农民工了解掌握相关社保政策。二是融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线巡诊讲。制发《巴中市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线巡诊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参保缴费、超龄从业人员等参加工伤保险、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养老保险关系接转等社保政策纳入对试点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和企业的巡诊内容,组建多科室人员组成的巡诊队,每月全覆盖走访一次试点单位,常态化开展社保政策落实把脉问诊和宣讲。三是融入公共招聘宣传活动讲。在开展公共招聘春风行动等活动中,嵌入工伤预防、失业保险待遇领取、社保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办法等社保政策宣讲内容,帮助就业人员从入职第一天就了解掌握相关的社保政策。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