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文化点亮校园 环境赋能教育

来源:巴中市巴州区晏阳初实验小学 巴州区第四小学校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8 12:56:5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巴中市巴州区晏阳初实验小学(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传承和发展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路径,以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质筑基“四质工程”为抓手,根植现实,展望未来,全面构建以“大爱育心,未来有我”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文化体系,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围绕“心向世界,人如朝阳”的主题文化,“向阳而生,大气有为”的价值文化,“明亮生长,温暖同行”的行为文化,培养“教中有育,大爱无痕”的教师队伍,培育“成长有温度,生命有广度的现代小公民”,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争创巴蜀名校,促进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638075981491330.png

       晏阳初实验小学(巴州区四小)现有“两校四园”(两校:川剧团校区、津桥湖校区。四园:津桥湖幼儿园、杨坝幼儿园、江北幼儿园、川剧团幼儿园)。又特别是津桥湖校区(晏阳初实验小学),是一所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也是我们巴州区学校的一个窗口学校。

1638076038351298.png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为此,晏阳初实验小学(巴州区四小)围绕“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的思路,不断加强学校文化系统构建,通过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学校视觉文化系统、学校环境文化系统、学校行为文化系统的建设,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彰显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让“教学更有智慧、学校更富美感、师生更讲道德”,奏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动人旋律。

1638076067590621.png

1638076195981991.png

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核心工程,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视觉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系统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学校环境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系统的基础工程。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1638076096449469.png

1638076142627925.png

在学校“大爱育心,未来有我”办学理念引领下,晏阳初实验小学(巴州区四小)通过“浸润”和“体验”的教育方式,以师生的自主、开放、全面发展为要义,以传承经典文化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以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以诗的美好境界与人生哲理塑造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以“心向世界,人如朝阳”眼界,培养有修养、有创见、有勇气,有良知,成长有温度,生命有广度的现代小公民。

1638076111332119.png

晏阳初实验小学(巴州区四小)现有四个幼儿园:津桥湖幼儿园、杨坝幼儿园、江北幼儿园、川剧团幼儿园。在学校大爱育心,未来有我办学理念引领下,幼儿园全体教师坚持以孩子发展为本,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兴趣,关注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开发孩子潜能,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能力的主动学习者,为孩子健康成长、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638076213219139.png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在安全性、教育性、规范性、艺术性、互动性等各方面进行统一优化和设计,并在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等方面积极构建行为文化系统,以“环境育人”为目标,通过校园环境的不断提升建设,最大限度地传达“大爱育心,未来有我”的独特理念与追求,让学习、生活在实验小学的每一名师生产生认同感、向往感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杨海燕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8021130号-2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会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